罗湖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持续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在一些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城市,农业的集聚地域转移到了城郊结合部,农业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特点,以及与其他产业的互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理念和业态逐渐被抛弃,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逐步形成。都市农业不仅就近提供城市需要的农产品,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且也是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湖作为深圳市最先开发的建成区, 农业发展程度如何?都市农业有何特点?现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和 2006 年的部分统计数据,作一些分析和思考。一、都市农业的有关概念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居民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不同于一般的城郊型农业,它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服从于城市需要并为此服务。城市需要决定了都城农业的发展。都市农业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呈现出较高的集约化程度,实现自身的高度发展和为都市服务的功能。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以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作为基础和推进。(一)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都市农业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1、荷兰模式。荷兰都市农业是以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出口型农业,具有较强的创汇功能。荷兰都市农业借助于发达的城市设施,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制品,其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成为世界都市农业的典范。荷兰都市农业重点发展具有设施园艺技术辐射、园艺产品集散、农业生态观光功能和地区专业分工的都市农业生产体系。2、日本模式。日本都市农业是具有综合功能的都市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种生产为主,主要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满足绿化环境的需要。3、德国模式。德国都市农业属于生活社会功能型的都市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邻区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