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2012)1.L 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 L 型细菌。2.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 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3.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4.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5.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6.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7.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8.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一. 湿热与干热哪一种灭菌效果好?为什么?答:在同样作用温度和时间的条件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因为:1.湿热时菌细胞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蛋白质含水量升高,凝固所需的温度降低。2.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3.湿热的蒸汽存在潜热,这种潜能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品的温度9. 外毒素:大多来自 G+菌生长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化学性质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100℃ 30 分钟可破坏,对酸和蛋白酶亦敏感;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如神经薄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引起特殊病变;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亦可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10. 内毒素:是 G—菌细胞壁结构成分,化学性质是脂多糖,菌体裂解后游离出来,其化学性质稳定,100℃ 30 分钟不易破坏;毒性较弱,来自不同细菌的内毒素致病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抗原性弱,刺激机体只能产生 lgM 抗体,没有中和作用,内毒素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11.烈性噬菌体(lytic bacteriumphage):感染细胞后引起细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12.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bacteriophage): 能与宿主细菌同步复制的噬菌体,因而在噬菌体不需引起溶菌就能通过胞分裂遗传。13.原噬菌体(protophage):温和噬菌体以其核酸附着在细菌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与细菌染色体一道复制,称原噬菌体。结果:每个子细胞都成为溶解性细菌。14 伴孢晶体:伴随芽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