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课改,新思维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梁智君 高中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有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观念不断涌现。作为一个政治老师,既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教材(政治教材是所有学科教材中变化最大、最频繁的),不断变化的高考,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难度不少,责任重大。为了不在变幻莫测的“改革”中疲于奔命,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更有成效,我们可以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即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教学精神教学理念,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伴随教材及高考指挥棒的变化,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当于“演员与观众”的关系的阶段。这阶段的主要表现为:老师上课前把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得面面俱到,从学科知识到思想升华都考虑到了,然后把一个个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声情并茂地“演”出来,学生在台下被强制性地欣赏,课后再把老师的旨意背熟,就圆满完成任务了。如在讲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知识点时,你只须从理论上把资本主义的不足之处、社会主义的好处一一罗列给学生知道就成了,若能在最后关头补充几句激动人心的话,那简直是完美了。这种模式在上个世纪恢复高考后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都大有市场。因为当时教材相对滞后,高考模式陈旧,主要考“是什么”,少量考“为什么”,学生能记住老师指出的“重点内容”,基本可以应付高考了,背得越好成绩越高。这种“演员与观众”式的师生关系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考把关“名师”。而学生们在一个个把关老师的灌输下,对教师有强烈的依赖性,老师说什么,自己记什么,并且用这个考试,根本说不上有什么自己的思想。第二阶段是师生关系相当于“导演与演员”的关系的阶段。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政治高考改革有较大的突破,不再仅仅考 “是什么、为什么”,还重点考“怎么样、怎么办”,且与时政结合较好。如高考题若要考国企改革的知识时,仅背熟课本的有关国企改革的知识远远不够(就算允许看书也应付不了高考的需求),还必须对当时中央的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对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等相关知识能灵活运用才可拿高分。在这形势下,第一种模式中,像演员一样表演的政治教师有很大的压力,因为自己演得再好,学生与考试脱节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