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论初中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就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前面预习的小花费,会赢来后面学习的大收获。反之,课文都未预习,讲又有何益?好雨落在荒田里。一句话:预习就是学习的动力源。从理论上讲,老师都会安排学生预习,可事实上有好多学生没有。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呢?这是因为有些老师怕预习浪费时间,要求学生预习却不检查;有的老师虽布置预习了,但由于时间得不到保障,预习也就形同虚设。也有老师肯花时间让学生预习,但大都是预先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题目来预习,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基于预习的重要性,预习确实必要,那怎么做才是上策呢?多年的实践,我探索出了自己的预习模式,那就是:一读、、二总、三好、四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学生通读文章并在读中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再把文章读顺、读出感情,重点字、词、句要能诵读记忆。这既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又能使自己在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时产生共鸣。以往没要求学生预习时,往往是我在课堂上把生字词的音、义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抄写下来。这看似给学生节约了时间,但不利于培养他们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以往没要求学生预习时,往往在课堂上让学生只听读或朗读一遍课文后,便带领他们分析课文,而学生因对课文生疏,面对老师的提问便无所适从,感觉课堂乏味。所有的答问、解读都应建立在通读课文且是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感知文本,才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启发,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当然,所谓预习,它的意义决不在于给老师的滔滔讲解“扫除文字障碍”,提供一些方便,而在于让学生运用心力尝试着去认真读书,从而提高读书能力,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模式的后三个步骤正是基于此。二总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这既能督促学生把课文反复读懂,又能培养他们提炼、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这是第一步通读文章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当然,不同文体的课文,把握的侧重点也不同。叙事类的记叙文要求能明确线索,概述相关事件,品析人物形象;写景抒情类的文章要求能梳理写景顺序,提炼出作者写景的角度以及景物的特点;说明文要求能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议论文则要求能抓准作文章中心观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