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文字答疑稿2010年12月23日老师们:大家好!在第二、三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提出许多的问题,下面仅就大家关注比较多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交流,希望大家展开讨论,推动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解答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教学设计与实施,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第一部分:涉及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的问题。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是评价一节数学课实效性的尺子。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适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要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体现科学性和发展性,更要立足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差异。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知识技能目标,制定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层次;对过程性目标制定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层次,需要我们认真区别,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评价中,还应当具备目标的意识,努力指导各项教学行为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经常产生以下问题:教学目标制定不全面。比如只注重能力,没有知识要求;或只注重知识,没有能力要求等;一般地,应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教学内容制定过多。比如,在一节课上要求掌握多个基础知识、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应用意识,还要达到德育目标、环保目标等等,使一节课承载的任务内容过多,面面俱到,失去重点,难以落实。目标制定过高。比如,追求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混淆了课程标准中对“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要求的区别,超过了教学的实际水平,必然造成教学过程的盲目拔高,走过场,难以实现的状况。还存在着理论性提法过于空洞的问题,比如,“落实建构主义”、“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等要求,内容模糊,操作性不强,使教学产生形式化的问题。2.为什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数学的本质属性?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十分重要的。个别教师有时把备课的“着力点”只放在教学过程的改革上,而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忽略了对数学本质的挖掘,对于知识的联系与结构,对于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的不够深入。在教学中,由于对数学本质的揭示不够,往往使人感到教学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只有把握数学本质,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深入挖掘、运用自如、使学生透彻理解。当学生深层次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思维真正地调动起来时,才不会出现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难以应对,无所适从的情况。在教学中,有些青年教师数学语言不够准确,其根本原因也是与对相关的数学知识钻研不够有关。例如:对于“反比例”与“反比例函数”的区别的认识。听一位青年教师讲授反比例函数的一节课,他在教学中讲授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概念,为了巩固知识,出示了这样一个例题:“已知y与x成反比例,当x=2时,y=6,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而且在教学中“反比例函数”经常用“反比例”来代替,学生虽然没有提出疑意,似乎可以相互代替,造成概念的混乱。我们知道,反比例关系是小学高年级讲授的,y=中,k只能取正数,它反映的是x扩大(缩小)与y缩小(扩大)的倍数相同。而反比例函数中,y=中的k是不等于零的有理数,它反映的是在实数集上x与y的函数关系,应当说反比例与反比例函数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反比例关系可以看作反比例函数关系中,k取正值,x与y也取正值的特殊情况。因此,初中反比例函数的教学是小学反比例关系教学的发展。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可以从复习反比例关系开始,讲清反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关系的区别,防止学生混肴。而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语言严谨,“反比例函数”不能用“反比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