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 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方法2.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3. 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重点难点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 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课时安排2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2.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5-1945)其人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 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 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 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 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 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2.写作背景从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