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阉人:殷商时中国人就有了阉割男性的观念与行为阉人首先是一种身体缺失的人。中国的阉人有很多称呼,其称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其生理特征而称。从生理上说, 宦官是被阉割的男人,因而就有 “阉人” 、“奄人” 、“腐人”、“腐夫” 等称呼。 男子去势曰阉, 故有“阉人” 之称。“阉” ,本作“奄” ,《周礼·天官冢宰》 郑氏注:“奄, 精气闭藏者, 今谓之宦人。 ”后因奄人多承担看守宫门之类的职役,故“奄”加“门”而为“阉”。所以《说文解字》云:“阉,门竖也,宫中奄昏闭门者。”“腐人” 则由腐刑而得名,又称“腐夫”。 腐刑是古人对宫刑的另一种称呼。对于 “腐” 字,古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人在遭受宫刑后身体常常腐臭不堪,所谓“宫刑,其创腐臭,故曰腐也”。再是比喻说法,指腐木不生实,所谓“腐,宫刑也。丈夫割势,不能复生子,如腐木不生实。”早先的阉人本不叫阉人,殷周之际,阉人被称为“寺人”。寺者,侍也。意为被阉了的人是专门服侍别人的人。《诗经·秦风·车邻》有诗:“未见君子, 寺人之令。 ”《小雅·巷伯》也说: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把伺奉周幽王的孟子视为阉人。春秋之际,阉人仍被称作“寺人”。《孟子· 万章》载:“于齐王侍人脊环。”这里即说,脊环是个专门侍侯期望的阉人。秦汉以后,在君主身边工作的阉人一律称作宦官,但宦官却非完全是阉人。《通典· 职官九· 内侍省》解释“宦官”如斯:“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周官有宫正、宫伯、宫人、内宰、阍人、寺人。“宦”,指的是天上的星座之名。宦官绕帝星而不舍,犹如君主身边宠幸之人环绕帝王而不去一样,于是,天人合一,君主身边的人即被称为“宦”。后汉书· 宦者列传》记:“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可见,自东汉以后宦官才成为阉人的专用名词。阉人所以成为“宦官”,主要是中国古代是官本位社会所致。所谓官本位,指的是在本体制内,一切的职业,都以官的大小来衡量。大范围地称呼阉人、宦官为太监,始于明代。《明史· 职官志》载朱元璋称帝后,废行省而设二十四衙门。分别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十二监的总头目统称为“太监”,由阉人宦官担任。以下分为少监、监丞等。明代的一般宦官尚无资格叫太监,只有十二监的首领才能称太监。太监是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清代,十二监被废,宦官直属于内务府,但普通官吏、宫人害怕得罪宦官,把服侍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