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民委救灾捐赠工作体会与民宗局 2024 年工作总结汇编民委救灾捐赠工作体会开展社会救灾捐赠活动,是促进公益事业进展、维护改革稳定进展大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全社会有效地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有利于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扶贫济困、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全社会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通过多年来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我们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沟通,研讨。一、救灾捐赠概述救灾捐赠工作在我国有着古老的渊源,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加速进展和进步,以及救灾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救灾捐赠得到蓬勃进展,成为救灾工作社会化的一块前沿阵地,在国内乃至国际社会吸引了众多人士参加,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和影响。救灾捐赠,就其现代的意义而言,是指有组织、有管理、有发动的以救灾为目的,而开展的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每当发生天灾人祸,邻里、乡亲、亲友之间会互相接济,携手度过难关,体现出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一些宗教寺庙、大户和官宦人家也怀着行善积德、善有善报的心理,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这些民间的互助互济行为多是自发的、零散的、局部和偶然的,难以成为大的凝聚力的群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救灾工作的新需要,救灾捐赠工作向着社会化和法律规范化迈进。在这个时期,救灾捐赠不断开拓领域,扩大影响,并在组织、发动、管理、宣传等第 1 页 共 10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方面得到加强,成为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同时加强了对救灾捐赠政策、管理和组织发动的领导,形成救灾捐赠立体化的新格局。二、救灾捐赠特点救灾捐赠既是社会救助事业的一部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具有实务性和操作性。在救灾捐赠中,救灾是目的,捐赠是手段,前者决定了救灾捐赠的动机、时效、计划、目标,并使之区别于一般社会捐赠等社会公益事业,后者则决定了它的行动范围和方式。救灾捐赠工作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捐赠一般没有长期具体的计划,而是受着突发事件的制约,其结果也难以预测。救灾捐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对每次受灾的重灾民进行有效的救济,其服务对象往往是特定范围内的某些灾民群体,而在救灾捐赠中受到救济的灾民也是一次性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