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不等于创造教育朱昌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自冷战结束以后,当今世界积累了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态的大量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教育,既要为人的个体的发展服务,也要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服务;只有让人的个体发展适应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人的个体才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所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创新,势必推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途径和方法,手段和目的等全方位的不断创新,以求让自己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和与社会相适应的发展能力。但“创新”作为一个动态的词语,它主要是指一种手段或方法。“教育创新”如果缺乏实质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或目的),那么,就很容易停留在号召或口号上而失之“空洞”或局限于工匠技能式的教学而失之“肤浅”。作为具有实质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或目的)的“教育创新”,它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形容词性的词语,即“教育内容创新”和“教育目标创新”是其核心价值取向一、教育方针变革六十年五十年代——六十年代1950年5月《人民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事”的方针)六十年代——七十年代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事”的方针)八十年代——九十年代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人”的发展的方针)二零零二年——二零零柒年2002年十六大报告:“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先“事”后“人”的方针)2007年十七大报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先“人”后“事”的方针)二零一二年——2012年十八大报告: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事”——“人”——“神”)1党的十八大提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样的新的教育方针实属不易。早在2000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就把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的论文编辑成一本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年会的主题。十二年后,党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并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放在第一位。试想,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那很可能只会害人,害己,害社会;只有创新精神,没有实践能力,那创新也只会是纸上谈兵,空谈误国。二、创新教育从属于教育创新从现有的公开的文字来看,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对“创新教育”的界定应该是“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的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这样的解释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创新教育似乎局限于中小学;第二,创造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而与创新教育是异名同实;第三,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创新”是一个形容词性)还是要教育创新——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方式、创新教育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