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岩湾小学 王金平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圆明园的毁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 内容分析: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 学情分析: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这段历史非常陌生,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搜图片了解这段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特别是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和指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设计特色:开放的教学视野、精彩的课件展示、独有的情感体验和自然的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依据文中语句展开想象,理解体会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对英法联军的痛恨。 教学难点: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教学策略: 1.任务驱动法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如:圆明园中的文物为什么珍贵?)老师在总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精炼出几个主要问题(提出问题)b.分小组讨论提炼出的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点拨下自主解决问题,对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如“众星拱月”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表演帮助理解。(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汇报交流,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