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素养评价十八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3 分,非选择题 15 分,共 30 分)1.下面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休止符。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义和团运动【解析】选 C。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在菜市口的刑场画上休止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月 21 日,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运动失败,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所以,“现代化”运动是指戊戌维新运动,故 C 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1898 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选 C。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 A 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 1900 年,故 B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 C 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颁布诏书决定筹办京师大学堂,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 D 错误。2.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失败B.民族矛盾尖锐C.守旧势力强大D.民众盲目排外【解析】选 C。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使得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答案为 C。3.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坚决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