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业(十八)一、选择题1.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 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 A、C 两项。D 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变法维新营造氛围,故答案选择 B 项。[答案] B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目的是( )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解析] 从材料“日本人……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所表现的巨大差异:日本向西方学习政治与教育,并付诸于实践而日趋强盛,中国向西方学习器械制造而未能使中国富强,通过日本与中国的强弱对比,意在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故 A 项正确;B、C 项是 A 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日之间近代化道路的异同,故 D 项排除。[答案] A3.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材料表明( )A.知识分子完全传承了西方的启蒙思想B.维新思想承载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C.近代中国进入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时期D.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解析] A 项错在“完全传承”,此时知识分子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等,故 A 错误;根据材料“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可以看出维新思想既有思想的启蒙又有救亡图存改革政局的历史使命,故 B 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全方位学习西方的时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