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通史版)2017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高考题组】考点一 汉至元代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1.(2015·天津文综·T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选 D。朝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要从该制度的运作程序来理解与认识。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本身错误的选项由“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最终裁决权不在朝臣。B干扰选项根据“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宰相的地位仍很重要,不能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干扰选项根据“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皇权并未受到限制或监督。D正确选项朝议制度的运作程序:军国大事多经群臣议定,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经皇帝裁决。由此看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决策的集思广益。2.(2015·北京文综·T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 ,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选 A。由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时任给事中的李藩驳回了“锷可兼宰相”的诏书,说明给事中有审议、封驳诏书的权力,据所学知识,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所以 A 符合题意。宋朝的枢密院掌管军权,没有审议之权,而明清时期,中央官制中已经没有了宰相,所以时期不符,故 C、D 不正确。3.(2015·广东文综·T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解析】选 C。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并非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故 A 与材料内容不符;B 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 B 错;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下达诏令是弱化中书省的表现,是乱政,因此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和作用,故 C 正确;朝臣所说的“乱政”是指不符合三省制的规定,故 D 错。4.(2015·福建文综·T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