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的第三单元《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共同收录于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的第三单元。本单元选取了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抒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是以明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而《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则是写景、抒情、明理熔于一炉的经典作品,一文一赋,体裁迥异,风格不同,呈现出了古代散文发展的多元性的特点。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魏晋名士,人生选择不同。因此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与研习,更能品味文本所承载文化内涵,领会魏晋名士的生命独特追求,进而窥见古典散文中的生命哲学之光序中国古典文学,从《诗经》《楚辞》伊始,慢慢构建现实与浪漫之情怀,伴有明理哲思。先秦的百家争鸣,建安的风骨铮铮,而至魏晋则有名士佯狂,风度翩翩,各为君子,为大唐的气象而张本,烛照文化千年。魏晋风度,承前启后,尤其是对生命的观照,对自我的反思与省察已渐具思辨明理色彩。“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魏晋孤文”(欧阳修语)的《归去来兮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笔墨是一场作者于生命的对话,是一次自我情感的表达”王、陶二人用笔墨抒写意志情怀,用作品、人格构建精神堡垒。在工具、实用理性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我们更有必要去思考“魏晋风度”在新时代的信念引领与哲学价值。【学习目标】1、布置“拓展阅读群”,主动积累、梳理与整合材料,形成个体独特理解。2、在文本比较阅读中,辨析情感异同,理解因志抒怀的不同表达。3、深入了解两位名士,结合“拓展阅读群”中的文化背景,理解魏晋风度。【课时安排】1 课时完成学习目标 1;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完成学习目标 2、3。)【课堂教学】一、新课导入各位同学,目前我们已把《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字词文意疏通了。这节课我们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领略魏晋风度与名士情怀。二、探究导引注:此环节通过四个问题设计逐层展开,与学生形成互动交流,完成学习目标。问题一:大家再次快速阅读两篇文章,请结合文本用两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此问题可分组讨论然后生成,也可直接发问,进行整合。《兰亭集序》情感线:自然之乐——生死之痛——千古同悲;《归去来兮辞》情感线:归途之乐——田园之乐——行休之悲——乐天安命相同情感:乐与悲(板书)问题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