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01060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进行介绍。2、本课程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批评家及批评论著为主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使学生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了解它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不同特点,并可以为建设当代新的文学理论,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3、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总计 36 学时,一学期授完,每周 2 学时,计划教学周数 18 周。以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计分,总计学分 2 学分。二、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践学时第一早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萌芽20第—早儒家的文学观20第二早道家的文学观20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20第五章玄学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20第六章X 勰与《文心雕龙》20第六章《文心雕龙》的批评价值20第七章钟嵘与《诗品》20第八章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20第九章唐代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20第十章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20第十一章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20第十—章明代的复古与反复古文学思想20第十二章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20第十四章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20第十五章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20第十六章清代中前期的诗文词理论20第十七章晚清时期与西方文学思想的交汇20合计 920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知识,熟悉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重要批评家、著作和重要批评观点,并能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主要的文学批评思潮与现象。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对于特别有影响的批评家、论著及理论批评及思潮能建立起正确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理论分析和解释批评观点与思潮,对重要批评著作具备较深入的理解。四、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内容提要: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中国“文”的概念的演变;学术与文章的逐渐分离;先秦时期诗乐舞合一,文史哲不分的特点。第二节: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文字的产生与易经八卦的创造对文学理论产生的影响;《诗经》是先秦时期比较正式的文论批评的主要对象,可以归纳为献诗讽谏说与观诗知政说;“诗言志”观念的理解,对“志的含义的演变的理解显示了中国文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