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word.zl. 文献综述 一、目的和意义 便携式医疗设备正不断改良数以百万计患者的医疗保健条件。未来,还将有众多能显著改善医疗效果的创新型医疗应用产品。多年来,心率检测仪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方面发挥出显著的作用,它们所记录的心脏活动时的生物电信号,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目前,检测心率的仪器虽然很多,但是体积大,功耗大,不易于携带。有些医院使用的各种心率监测仪器抗干扰性差,开发本钱高,价格昂贵,即便用于心率信号采集的传感器也价格不菲。如果心率监测的仪器能够做到体积小,制作本钱和销售价格低、操作简单,能被普通家庭患者承受,这无疑为临床诊断和个人保健使用提供了方便。因此,设计一种本钱低廉,可随身携带,可长时间记录,显示和存储心率值,可与微机通讯并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心率检测仪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探究研发了一种体积小,操作简单,适合家庭和社区医疗保健使用的便携式心率检测仪。 二、国内外现状 心电监护〔ECG Telemonitor〕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03年,“心电图之父〞荷兰教授Einthoven通过1500米的电缆线,记录了世界上第一份完整人体心电图,这在后来被广泛认为是心电监护的雏形。其后数十年间,伴随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大肆流行,心电采集和监测技术得以迅猛开展。最早,医务人员对ECG的监测和需求,是从危重病人抢救开场的。1933年Hooker首次进展实验动物心脏复苏,- . - .word.zl. 通过密切观察心脏跳动状况,来总结和判断病人的危重抢救效果。 1943年Claude Beek首次在手术室内实施电除颤,开场ECG的监测和临床应用。1952年Zoll首次推出心脏起搏术,通过对心脏功能未完全恢复的病人进展起搏、监护,使病人得以康复。1956年体外除颤仪问世,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的存活率。1960年Kauwenhoven报道胸外心脏按摩有效,心脏复苏技术日渐成熟。1960年研发的持续床边ECG监测仪,能够适时不断地监护病人的ECG状况,使得心脏病人及危重病人得以密切和连续的被观察,同时帮助医务人员能对病人的心电情况做出连续的分析和判断。20世纪中晚期,动态心电图〔Holter〕、床旁心电监护仪先后创造并在临床得到应用。同期,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日益兴起和成熟,心电远程监护获得了长久开展和广泛应用。20世纪60~80年代,基于 传输的心电监护技术〔TTM〕在国外得到应用和普及,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