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1. 《黄帝内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2.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分为《 素问》和《灵枢》两部分。3.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本草经》,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4.两晋隋唐时期: 《雷公炮炙论 》最早 制药学 专著。《新修本草 》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 病因理论总结 。《 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 验舌 专著。5. 《 洗冤录 》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 著作。6. 《 本草纲目 》是一部 药物学之大成 ,由 [ 明] 李时珍所著。7. 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辨证论治: 包括辩证和论治, 是中医诊断疾病、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 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8.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 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基本概念 ) 3.阴阳的 基本特征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4.阴阳 属性的特点 :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6.阴阳 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8.用阴阳来 指导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