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脊索动物门一、名词解释1、逆行变态: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简单。2、脊索:位于身体背部支持体轴的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3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方,有外胚层下陷卷摺形成神经管。高等种类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成为中枢神经。4、咽鳃裂: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的一系列裂孔,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营呼吸作用,这些裂孔称为咽鳃裂。在低等种类终身存在,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或某些幼体(蝌蚪)存在。5、可逆式血流:尾索动物所具有的独特的血流方式,心脏间歇性收缩,使血液向前向后流动。三、判断题1、七鳃鳗能分泌天然抗凝血剂。(T)2、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区别于非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T)五、问答题1、为什么说文昌鱼是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1)似脊椎动物的特征:具有脊索,神经管,咽鳃裂,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囊和体腔2)似无脊椎动物的特征:肾管,肌节,生殖腺的分节排列根据胚胎发育和形态结构,文昌鱼是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2、脊索动物门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椎动物比较它们有什么进化意义?脊索动物门共同特征:(1)、脊索:位置:位于身体背部支持体轴的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来源:来源于原肠背壁中胚层细胞,具有弹性和硬度。结构:脊索外有弹性组织膜和纤维组织膜组成的脊索鞘。{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方,有外胚层下陷卷摺形成神经管。高等种类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成为中枢神经。注:无脊索动物具有腹神经索,无背神经管(3)、咽鳃裂: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的一系列裂孔,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营呼吸作用,这些裂孔称为咽鳃裂。在低等种类终身存在,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或某些幼体(蝌蚪)存在。(4)、除尾索动物外,脊索动物的心脏和主动脉位于消化道腹面,为闭管式循环系。(5)、具有肛后尾。其中前3点特征,是脊索动物区别于无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进化意义:1)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闭管式循环)(除尾索动物外),具有肛后尾2)脊索支持身体,是中轴的支持,可保护神经系3)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成为中枢神经,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增强分析综合能力。4)咽鳃裂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连,营呼吸作用。3、文昌鱼在动物学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为什么被称为头索动物?重要地位:(1)似脊椎动物的特征:具有脊索,神经管,咽鳃裂,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囊和体腔(2)似无脊椎动物的特征:肾管,肌节,生殖腺的分节排列原因:因为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与咽鳃裂的鱼形脊索动物4、分析文昌鱼结构中的原始性、特化性和进步性。(1)具有脊索,神经管,咽鳃裂,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囊和体腔(2)有肾管,肌节,生殖腺的分节排列;5、试述脊索动物的起源脊索动物和高等无脊索动物的共性脊索动物和高等无脊索动物的共性1、后口动物,2、真体腔,3、三胚层,4、两侧对称体制,5、身体和器官分节等,说明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进化来的。6、以七鳃鳗的结构特点说明它的原始性和寄生性特点。(1)原始性:无上下颌和真正的牙齿;只有奇鳍,无偶鳍;终生具有脊索,无真正的椎体。肌肉按节排列;心脏有静脉窦,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2)寄生性:具有口漏斗、角质齿和肌肉质的舌,舌能做活塞样的活动。口腔腺能分泌抗凝剂。呼吸器官:七鳃鳗有呼吸管和鳃囊组成,盲鳗鳃囊管汇总后通总鳃孔。营寄生时水不必经口排水出。第七章水栖脊椎动物(原口纲和鱼纲)一、名词解释1、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结构,功能是调节鱼体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水层,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的消耗2、侧线:位于水生动物身体两侧的皮肤感觉器官,能感受水流、水压、和低频振动。3、洄游:鱼类在一定时期沿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集群移动的现象。4、生殖洄游: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由于性激素的刺激,鱼类集群沿一定路线想适于产卵、栖息和幼鱼生长的地方迁移5、索饵回游:鱼类为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带鱼、小黄鱼。6、越冬回游:鱼类为寻求适宜水温集群从索饵的地方转移到越冬地方即比较喜温性的鱼类在水温下降是选择适宜的水温环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