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语对联的研究摘要在此我仅对白语对联在出现时间、表现形式、种类、基本特点、及“双解”特色方面的一些研究作出介绍,希望借此以让更多的人对白语对联有所了解,对民族文化有所推崇,继续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关键字白语对联出现时间形式种类特点翻译特色(一)白语对联的出现时间白语对联最早的出现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因为皆为口头流传,既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具体的实物可以考查,有关这方面的资讯,只是来自民间的传说。其所以如此,用赵椿先生在《大理百语诗联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一文中的话说,是“由于白族没有文字载体,乡间野老大都作为茶余饭后口口相传的消遣话题而已”。根据民间传说,白语对联最早出现在明代。有故事说,明朝时期,大理苍山脚下的庆洞庄出了一位杨进士,洱海边上的河缪城村出了一位何进士。两人是好友,常在一起吟诗作对联,又常以诗联互相取笑。一天杨进士到何进士家做客,席间两人又做起对联来。何进士夹起一片肉将中间咬了一个洞,放回盘里说:“请对下联。”杨进士略加思索,夹起一块蛋,吃去蛋黄蛋白,把蛋壳漂在汤面上说:“下联对好了。”两人相视大笑。杨进士的上联为:书绿武松吗初格,倒物奴先生。汉译为:“木头披肩茅草鞋,背柴的先生。”何进士的下联为:自富衣尔朱烟奴,搞米绕秀才。汉译为:“棕皮衣领竹烟袋,打鱼的秀才。”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白语的对联主要有三个来源。小部分出自谚语。如:安尼羼相来邑改,厄褒咒己体邑冒。汉译为:“猫儿闲身但吃肉,牛公犁田只吃草。”这些对联大多数出自民间的口头创作。这种对联以日常事物为题,虽然不定都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艺术性很高,趣味性很浓,可读性很强。白族的先生们在诵读这些对联时,常常情不自禁地说:“对得真好!对得真好!”1近十几年来,又出现了第三种,即以汉字对联为基础,或者先创作汉字对联,然后写成用汉字记白音的形式。如:穿屯碰隔许很画,窜别勿歌刮董水。汉译为:“窗前帆影水中画,岛畔渔歌浪上花。”有时人们还在汉字对联的上方注上白玉拼音文字以作白语对联来用。现代青年一代说白语的人越来越少,能创作新的地道的白语对联的人会更少,从这个趋势上看,此种对联将来可能会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二)、白语对联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这里所谓表现形式,是指白族用汉白两种文字书写时,对联表现出的面目。白族用汉白两种文字书写对联,有六种方式。用古白文写,此其一。如:汉译为:“江里水色清如油,山上月光白似雪。”古白文是用汉字或者汉字偏旁拼组而成的。其个别的字尽管与汉字相同,读音则与汉字有异。古白文未经系统整理,尚不能全面记录白语。以汉字记白音,此其二。如:则打漠窝褒,古盖塞由母。汉译为:“贼偷窝家公,鬼捉师娘婆。”用汉字记白音,是在白语没有文字表达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办法。结果却为对联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其他民族,有些也有这种形式。汉白对,全联看来都是汉字,但一部分为汉语,一部分记白音,此其三。如:风吹盐巴,必喷必;羊吃松毛,客衣容。此联还有一个对句:“蛇抬酒药,枯达枯。”这幅对联,前一半与后一半亦即为汉语的部分与白语的部分意思一样。“风”与“盐巴”白语皆音“必”,“羊”与“松毛”白语皆音“容”,“蛇”与“酒药”白语皆音“枯”,取其同音之趣,使两部分好像是在互为诠译。但是汉白对的两部分并不是互为诠释的。汉白对是两语混用。这种情形,犹如而今在说汉语时夹杂部分英语。但汉语中夹英语,即使是为了追求时髦,也是来自语音间的交流,而汉2白对则是来自民族夹居。因为单一的白族村寨,只讲白语,是不会出现这种对联的。给汉字对联逐字注上白语拼音文字,此其四。如:qioxholsenbguobcvnlholcai秋花胜过春花红Waintxiapzeibitzaoxxaipfeil晚霞更比朝霞艳这幅对联是送给退休干部的对联。汉字与白语拼音文参合书写,此其五。如:忆往昔,必闲腊盖,tittvtlaitai取;看今朝,衫子马褂,vlaiplinlnodnai。相传这是过去一位私塾先生写给一位打铁出身的新贵的婚联。必闲,意思是鼻涕。腊盖,意思是邋遢。tietvt,是拉风箱的声音。lai,指炉火正旺。tai,指用锤子打铁。取,将打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