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北京临床版简介 (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 一、ICD-10 北京临床版研发目的 ICD-10北京临床版的研发,主要为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1、规范北京地区医院疾病分类编码工作,提高编码水平,使编码数据质量满足卫生统计要求。 2、匹配北京DRGs分组模型,确保疾病分类编码数据质量符合北京DRGs分组工作要求。 二、国内国际疾病分类工作的相关要点 国际疾病分类工作在国内的正式开展,始于ICD-9的应用。1990年3月20日卫生部卫医司字(90)第15号,关于医院使用统一的病案首页的通知,正式提出要求使用ICD-9。1993年5月1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疾病分类与代码” GB/T 14396-1993等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ICD-9)《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版。1993年国家标准局颁布该标准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推荐实施。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1】286号,关于修订下发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明确要求,住院病案首页填写要采用ICD-10和ICD-9-CM3。同年,国家标准局将GB/T 14396-93修订为“疾病分类与代码”GB/T 14396-2001 等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版。 国内正式的ICD-10分类工具主要包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和 GB/T14396-2001 国家推荐标准文档。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中译本是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于1996年5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翻译完成的三卷书。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正式出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 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董景五于2008年6月编译出版了对应的第二版中译本。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是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委托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于2001年7月编辑完成的一套工具书。收集了北京、广东、四川、黑龙江省及军队系统的几家有较大影响医院的数据库(其中每一数据库的用户都有数百家医院),经过整理、核对、筛选完成,汇集了大约10000条疾病条目。 GB/T14396-2001 国家推荐标准文档是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5月14日批准,国家标准局1993年颁布,1994年1月1日实施的国家推荐标准GB/T 14396-93 的 2001年修订版, 等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I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