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调查———以梁河县平山中学为例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以及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原因,许多农民工在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的时候,不得不把尚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中托付老人或亲属照顾。这对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以及心理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至2011年9月15日到梁河县平山中学实习以来,发现平山中学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明显,可谓是每个班每个年级都存在于大量的留守儿童,对此,我在这期间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及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了解、调查、分析当地学校的应对方法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有利于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和全面发展。一、调查方法:这次调查的方法,一是对学校校长、教务主任、三个年级各班的班主任进行了访问,二是对部分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二、调查对象:平山中学校长,教务主任,12个班级的班主任以及部分留守儿童。三、调查问题的总体情况:(一)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平山乡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离县城32公里,交通闭塞,属高寒贫困山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全乡收入基本以种植业为主,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所以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加,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逐年增加,每班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被监护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即随祖父母生活的占79%;二是亲戚朋友监护型,即随亲戚朋友生活占14.32%;三是自我照顾型,即家中只剩自己一人在家的占6.68%。(二)当地“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1、平山乡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现阶段的教育制度是产生当地留守儿童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2、家庭教育无法更好地进行,父母和子女之间长期分离,无法和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和心理产生诸多问题,并且部分家长因长期在外务工,在心理上觉得愧对于子女,往往通过钱物等在物质上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在花钱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活上: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亲戚朋友或隔代老人监护,有的留守儿童甚至没有监护人,使得这些学生在生活上无人照顾,这这也造成了其他一些列原因发生的根源。2、心理上:我调查的对象为初中的学生,根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介入较少,关注不够。并且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和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1通的倾述,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并且他们在经过这种心理历程后,他们变得比同龄人早熟,过早的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去品尝成人所担负的心理重负。3、教育上: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在外打工的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只是将子女的学业定位于完成义务教育上,并且子女在父母外出打工时,家务基本落在子女身上,不能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随之下降。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很少,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使得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根据调查,在平山乡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就开始明显下降,并且其中辍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4、行为偏差:初中生都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