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六章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当前的诸如现象,如森林缩小、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风沙肆虐,洪水泛滥、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调整、恢复和维护生态平衡,已是当务之急。 第一节 概述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长时期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广义来说是指生物圈的平衡关系,狭义的是指研究对象的各种具体生态因子的平衡)。 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种群数量,营养结构彼此协调,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物质贮存量相对恒定,信息传递畅通,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环境部分与生物群落部分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一个保持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因此,可以认为,环境系统和生物结构组成的稳定性是生态平衡的基础,能流和物流的收支接近相等是生态平衡的前提,通过内在信息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是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条件。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动态平衡,是相对的。在生态系统中某些网结上,局部地打破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虽然生态系统可通过反馈调节保持平衡状态,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生态阈值,生态平衡失调,整个系统湖慢慢崩溃。因此,在开发和改造生态系统之前,必须深入研究生态平衡规律,掌握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确定生态阈限。这样才能保证获得高额的生物量的同时,使其结构和功能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 第二节 生态失衡的标志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自身的平衡状态。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部压力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阈值,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甚至使其结构解体,功能丧失。也就是说生态平衡的失调必然要从其结构和功能这两方面表现出来。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便是我们研究和监测生态平衡失调的基本标志。 一、生态系统失衡在结构上的标志 (一)一级标志(结构缺损) 结构缺损:指生态系统缺损了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破坏,系统崩溃。结构缺损是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标志。 例如,大面积的草原开垦,使原有生产者从生态系统中消失,食物来源枯竭,各级消费者被迫转移或消失,分解者也会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