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4.1 概述 流域水文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性模型和系统模型。在水文预报中,概念性模型和系统模型应用较多,此处主要介绍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 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它与物理模型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一是它的所有条件均可由原型观测资料直接给出,不受比尺的限制,即数学模型无相似律问题;二是它的边界条件及其它条件可严格控制,也可随时按实际需要改变;三是它的通用型较强,只要研制出一种适用的应用软件,就可用来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四是它具有理想的抗干扰性能,只要条件不变,重复模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不会因人、因地而异;五是它的研制费用相对较低。因此,流域水文模型的研制和应用受到水文学家和水文工作者的普普遍重视。 世界上第一个流域水文模型-Stanford 模型出现在 20 世纪60 年代,目前全世界已提出数以百计的流域水文模型。主要包括由美 国 天 气 局 V. T. Sitten 提出的API 模型、N. H. Crawford 和 R. K. Linsley提出的斯 坦 福 模型以及 R. J. C. Bernash等 提出的萨 克 拉 门 托 模型,日 本 国 立 防 灾 科 学研究 中心 菅 原正 已教 授 提出的水箱模型,丹 麦 技 术 大 学提出的 NAM 模型,以及原华 东 水利 学院 赵 人俊 教 授 提出的新安江模型。这 些 概念性水文模型对流域的降 雨 径 流过 程 进 行 了 较为细 致 的模拟。由于这 些 模型具有较好 的结构 形 式 和良 好 的模拟预报精 度 ,因此在洪 水实时预报中得到广 泛 地应用。本 文主要介绍国 内 应用最 为广 泛 的新安江三水源 模型。 4.2 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 原华 东 水利 学院 的赵 人俊 教 授 于1963年初 次 提出湿 润 地区 以蓄 满 产 流为主的观点,主要根 据 是次 洪 的降 雨 径 流关 系与雨 强无关 ,而只有用蓄 满 产 流概念才能解释 这 一现象 。上个世纪70 年代国 外 对产 流问题展 开 了 理论 研究 ,最 有代表性的著 作是 1978 年出版 的《 山 坡 水文学》,它的结论 与赵 人俊 先 生 的观点基 本 一致 :传 统的超 渗 产 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 地区 ,而在湿 润 地区 ,地面 径 流的机 制是饱 和坡 面 流,壤 中流的作用很 明 显 。20 世纪70 年代初 建 立 的新安江模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