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旦涤纶织物的染色问题 超细旦涤纶织物的染色问题 全国染整新技术推广应用协作网 杨栋樑 一、前言[1][2] 在合成纤维的发展过程中,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二个新品种:一是细旦纤维或称微纤维(Microfiber),二是新合纤(Shingosen),这两个品种很快羸得各国纺织同仁们的青睐。但也曾一度引起业界人士对其概念议论,尤其是不久又开发出超细旦纤维(Su per Microfiber 或 Su perfiber) 后。其中新合纤通常是指不同纤度(或称线密度)、截面、表面形态、异收缩、混纤等原料组成的混合纤维;但其广义除前述差别化复合纤维外,还包括所有的纺织、染整等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总和。而细旦和超细旦纤维与常规纤维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其纤度(dpf)的不同划分界限。 合成纤维的差别化,首先是从降低纤维纤度的微纤化技术开始的,最早开发的双组分共轭纤维(Conju gatefiber),是仿制皮革和真丝绸产品的需要。日本在 60 年,用常规纺丝技术,首先稳定地纺出 dpf 为 0.4 左右的细旦涤纶长丝。同时,美国和原苏联等由熔喷法生产出0.ld 的超细旦短纤,用于高性能过滤材料。随着合成纤维的复合纺丝技术日趋成熟,1964年美国首先取得可以生产 0.1-0.2d 的复合纺丝技术专利。与此同时,日本各大化纤公司也积极进行合成纤维的差别化开发研究工作,于 70 年代相继实现了分离型、多层型和海岛型等复合纺丝技术的工业化生产。目前,辐射型、中空型和多层型纺丝工艺均可生产 0.ld 左右的超细旦纤维,而海岛型则可生产 0.1~0.01d 的超细旦纤维。甚至,日本在实验室海岛型已能生产出 0.0001d 的超细旦纤维,也就是说,这样的超细旦纤维,只需 4.16 克就可以 将地球与月球(384,000 KM)连结起来了。 复合超细旦涤纶纤维的生产工艺开发已 40 年左右了,但其推广速度不快,海岛型纤维在日本其产量也不过 1.5 万吨,而我国台湾岛和韩国的生产能力已达 3.5 万吨/年。全球生产能力(包括意大利和美国)至 2002 年可望达 7.5 万吨,我国于 1988 年首先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成纤维研究所研制开发复合纺丝技术及其相关的生产设备,国内已有海岛型复合纤维生产企业 10 余家,生产能力达 3-4 吨/年左右,其纤度可达 0.04~0.05d,而一般产品纤度约为 0.13d 而已,实际产量仅 7000 吨左右。这除与超细旦纤维价格较为高昂有关外,可能还有些其他原因吧!自新世纪以来,国内对海岛型复合涤纶纤维织物的开发,不断在攀升中,为了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