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规范练1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一、选择题 1.《国语·鲁语》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表明 ( ) A.禹实行独裁专制 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王权已出现雏形 D.禹对地方干脆限制 2.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其中,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最高,权力很大。这是因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中心集权的不断加强 C.巫政合一的发展特征 D.商王的实际限制力小 3.周初统治者以“亲亲”“尊尊”为核心,依据德治的要求,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形成调整家族、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这主要反映了西周的治国方针是( ) A.敬天保民 B.以礼治国 C.明德慎罚 D.家国一体 4.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古代政治结构的形成、发展及演化中,西周的分封制是联结方国联盟制和君主郡县制的关键。由此可知,分封制( ) A.实现了中心对地方垂直管理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威 C.促进了国家治理形态的进步 D.持续了夏商的同等联合状态 5.在古代中国,最大逆不道的事情莫过于违逆父母和不孝了。中国人这种敬老思想延长到了对祖先的崇敬,当他们做错事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愧对祖先,使家族蒙羞。在他们看来,这比任何惩处都要严峻。这种现象源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6.西周时,据卫盉、卫鼎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换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厉的四田相交换。这反映了西周( ) A.分封制焕发新的朝气 B.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 C.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D.宗法秩序进行了较大调整 7.《史记·封禅书》载:“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极力劝止,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这表明当时( ) A.诸侯争霸愈演愈烈 B.封禅维护了礼乐秩序 C.周王权力丢失殆尽 D.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 8.平民祭祀祖先的荐新之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秋天荐黍,冬天荐稻;荐韭菜配以蛋,荐麦配以鱼,荐黍配以小猪,荐稻配以鹅。这说明商周时期( ) A.重农抑商意识严峻 B.小农经济的盛行 C.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D.留意农牧业协调发展 9.春秋时期,居于中原之地的鲁、卫、宋、郑、陈、蔡、曹、许等国多数都变成了二等、三等的小国,晋、楚、齐、秦等边地之国却成为当时的大国。其缘由在于这些边地之国( ) A.多竞争磨砺且易于拓展疆域 B.不断吸取中原地区的文明 C.擅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