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水文地质参数是表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水入渗系数、潜水蒸发强度、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等。 水文地质参数常通过野外试验、实验室测试及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采用有关理论公式计算求取,或采取数值法反演求参等。 第一节 给水度 一、影响给水度的主要因素 给水度(μ )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或储水能力的一个指标,给水度和饱水带的岩性有关,随排水时间、潜水埋深、水位变化幅度及水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岩性给水度经验值见表7.l。 二、给水度的确定方法 确定给水度的方法除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法(参考《地下水动力学》等文献)外,还常用下列方法: 1.根据抽水前后包气带上层天然温度的变化来确定p值 根据包气带中非饱和流的运移和分带规律知,抽水前包气带内土层的天然湿度分布应如图 7.1中的 Oacd线所示。抽水后,潜水面由 A下降到 B(下降水头高度为功),故毛细水带将下移,由aa'段下移到bb'段,此时的土层天然湿度分布线则变为图中的Oacd。对比抽水前后的两条湿度分布线可知,由于抽水使水位下降,水位变动带将给出一定量的水。根据水均衡原理,抽水前后包气带内湿度之差,应等于潜水位下降Δ h时包气带(主要是毛细水带)所给出之水量(μ Δ h)即 hWWZiinii)(121 故给水度为 hWWZiinii)(121 (7.1) 式中:△Zi——包气带天然湿度测定分段长度(m); △h——抽水产生的潜水面下移深度(m); W1i,W2i;——抽水前后△Zi段内的土层天然湿度(%); n ——取样数。 2.根据潜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用有限差分法确定μ 值 如果潜水单向流动,隔水层水平,含水层均质,可沿流向布置3个地下水动态观测孔(图7.2),然后根据水位动态观测资料,按下式计算。值: hhthxtKt22t2,2,32t1,22)2-) (2hh (7.2) 式中:h1,t、h2,t、h3,t——1、2、3号观测孔t时刻水位,即含水层水流度(m); △h2——△t时段内2号孔水位变幅(m); ω ——垂向流入和流出量之和,称综合补给强度(m/d); K——渗透系数(m/d); Δ x——观测孔间距(m)。 第二节 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 渗透系数(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