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 12 课《心声》导学案学习目标:1、注意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通过小说,引导学生探求儿童的心理特征,并对当前教育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 3、培育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一、预习导读【知识链接】——走近作者: 黄蓓佳,1955 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 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 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 1972 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知识链接】——相关资料:作品发表在 1982 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卑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今日,我们提倡面对全体学生的素养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进展学生个性。这样看 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1、给下列字注音捻 噗 蜷 簪 琅琅 发窘 抽噎 恍惚 抽泣 棱角分明 窸窸窣窣2、解词发窘 出风头 斩钉截铁 窸窸窣窣 从容不迫 沙哑3、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哪位同学能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讲一下? 场 景: ── ── ── 。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4、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⑴、 ⑵、 ⑶、 ⑷、5、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呢?他们有那些相同的经历? 6、作者借这篇文章是要表达什么心声呢?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探究展示1、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2、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 3、《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 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4、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5、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三、练习反馈给 予① 我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