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2《小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 学生发展的需求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 ”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把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即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如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这都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3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2、语文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国内的语感培养,提得较早,研究较迟。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丐尊先生, 其后叶圣陶、吕叔湘、 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现在关于语感和语感教学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的途径也多样不一。但在新课程的理论指导下,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进行语感培养途径的研究还是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也缺少具体的操作措施。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它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并对此进行逻辑分析,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4而在语用层面上借助直觉思维以形成语感。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