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本病好发儿童,和青少年。返回[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呈球形,大小约80~300nm。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ssRNA)。病毒含五种主要蛋白(核蛋白、多聚酶蛋白、基质蛋白、神经氨酸酶糖蛋白、血溶-细胞融合糖蛋白)本病毒耐寒,-50~-70℃可活1年以上,在4℃时其活力可保存2个月,37℃时可保持24小时,55~602℃0分钟死亡。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返回[流行病学]全年均可发病,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一)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二)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三)人群易感性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5~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返回[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腮腺炎病毒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侵入增殖入血循环初次病毒血症腮腺及组织侵入增殖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第一次未受波及的一些器官(涎腺、睾丸、卵巢、胰腺、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病理变化主要病变: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本病毒对腮腺有特别亲合力)。其腺体呈肿胀发红、渗出、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导管呈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往往引起腺管组织堵塞,内压增加,导致腺体肿大。睾丸、卵巢、胰腺亦可有类似炎症改变。腮腺导管部分阻塞时,唾液中潴留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并从尿中排泄,导致血清与尿淀粉酶增高。返回[临床表现]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1.非特异性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2.腮腺炎特征性表现: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①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②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③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疼痛加剧(刺激唾液分泌导致);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④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严重者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出现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或仅见颌下腺和舌下腺肿胀。妊娠前3月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常引起胎儿死亡及流产,并可能引起先天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返回[并发症](一)生殖系统并发症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故多见于青春后期的成人患者,小儿少见。1.睾丸炎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见于腮肿后一周左右,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肿痛、伴剧烈触痛,重者阴囊皮肤显著水肿,鞘膜腔内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急性症状约3~5日,全程10日左右。病后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导致不育症。2.卵巢炎发生率约占成年女性患者的5~7%。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主要表现为骤起畏寒、发热,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触及肿大的卵巢,伴有压痛。不影响生育力。(二)胰腺炎发生率约5%,儿童少见。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1周左右,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肌紧张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