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莲荷的文学意象丰富多样,是整个中国文学长河中璀璨的瑰宝。本文选择莲荷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演化进行研究,莲荷的文学意象是从《诗经》和《楚辞》开始的,呈现出两条并行的脉络。第一条是自《诗经》开始,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等。第二条脉络是以《楚辞》为原型,自屈原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确定了莲花象征文人的芳洁之志和政治命运两种基本模式。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莲花在古诗词中渐渐沾染了佛学与禅意。这是莲荷意象的第三条脉络。第四,随着莲花意象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由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表现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这四条脉络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融合,从而了形成中国古诗词中莲荷意象的基本模式。莲花,又名荷花、水华、芙蓉、玉环、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春秋时代,莲各部分有了专名。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记有:“莲,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莲花被赋予文学意象始于《诗经》和《楚辞》。笔者在对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的《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进行参考以及查阅资料分析后,认为莲花的文学意象大致分为四条线索进行演化发展。首先是以《诗经》为原型而演化的一条脉络。《诗经》中提及莲花的诗篇有三首,分别是《郑风・山有扶苏》、《邶风・简兮》、《陈风•泽陂》,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1。第二条脉络是以《楚辞》为原型,自屈原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确定了莲花象征文人的芳洁之志以及莲花政治命运的象征两种基本模式。第三,自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莲花在古诗词中渐渐沾染了佛学与禅意。第四,随着莲花意象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由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表现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这些模式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融合,形成中国古诗词中莲荷意象的四种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