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专业技术VIP免费

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专业技术_第1页
1/13
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专业技术_第2页
2/13
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专业技术_第3页
3/13
1 / 13 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一、小麦病虫害地发生概况我国小麦常见病虫有70 多种, 为害严重地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 、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病毒病(小麦梭条花叶病、黄矮病、丛矮病等) 、黑穗病及全蚀病、根腐病、黑颖病、叶枯病等. 白粉病除西南、长江麦区严重发生外,黄淮麦区、西北麦区近年为害也较重;纹枯病在江淮流域、黄淮平原地危害逐年上升 , 已成为小麦上最重要病害之一;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淮河以南麦区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为害普遍, 黄淮灌区有些年份也严重为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多黏菌传小麦梭条花叶病等发生普遍 . 全蚀病等根腐型病害 , 以前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地区 , 近年来逐渐扩展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黑穗病等种传为主地病害, 近年来部分地区由于放松种子处理工作, 病害有所回升 . 对小麦生产为害严重地害虫有麦蚜、麦叶螨、吸浆虫、黏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等, 麦秆蝇、麦叶蜂等在局部地区为害也较重 . 麦蚜在全国麦区均有发生, 同时传播病毒病 , 造成混合为害 . 麦红吸浆虫以北方沿黄河、淮河地区为害重, 黏虫是全国性地禾谷类作物重要害虫, 在江淮一代多发区主要为害麦类作物, 但 80 年代以来发生轻 , 近年有上升趋势 . 地下害虫在北方旱作地区发生普遍 , 为害后造成缺苗断垄 . 2 / 13 二、小麦白粉病(一)症状识别初在叶片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点, 后逐渐扩大 , 形成近圆形或长椭圆形地粉状霉斑 . 严重时互相联合 , 霉层覆盖叶片地大部或全部, 粉状霉层也由白色转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 其内散生许多黑色球状小颗粒(闭囊壳) . 霉层下地寄主组织 , 初期通常无明显变化 , 后期出现褪绿黄斑 , 严重时叶片逐渐变褐枯死. 叶鞘、茎秆上地症状与叶片相似.颖壳受害 , 往往引起小穗早枯 , 籽粒不充实或空瘪 . (二)病原菌病原物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 (三)发病规律 (1)越冬: 病原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地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 也可通过病残体上地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冬方式有2 种, 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 , 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2) 传播: 越冬地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 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 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 春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专业技术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