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域文化 —— 黄河文化(二)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全长 5464公里,流域面积 75万平方公里,下游横穿山东,山东境内河长617公里,流域面积 1.83万平方公里。现行河道是1855年(咸丰五年)改道而形成的,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滨州、东营 7市,含 25个县市(区),在东营市垦利县流入渤海。在山东境内,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延伸、和流路的摆动、改造,形成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并在继续填海造陆。 山东是黄河入海的地方, 奔腾不息的黄河在这里孕育了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九曲黄河流入大海1.黄河古迹文化遗存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在黄河两岸,包括地上和地下, 保存着众多的文化遗址和风物遗存,使黄河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领 地与城邑。古时的菏泽曾是曹国领地,后故名曹州,相传尧、舜、禹三位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尧根据这一带气候变化规律创立的历法沿用至今;定陶县被史学家称为“天下之中 ”,曾是齐、秦、赵三国长期激战争夺的目标;东汉末年,曹操屯兵于鄄(今鄄城县旧城镇),以此为根据地,形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在已发现的 8座龙山文化城址中,聊城茌平县教场铺、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为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春秋战国时期, 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是诸侯国必争之地。今境内仍存孙膑用兵的马陵道、迷魂阵遗址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遗迹;聊城最早的城址聊古庙,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为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北魏时聊城故。新石器时代的滨州、东营古文化遗存主要有滨城区卧佛台遗址、惠民大郭遗址、邹平丁公遗址、鲍家遗址、博兴利城遗址、曹家遗址、村高遗址、阳信小韩遗址、广饶傅家遗址等。文 物与名胜。早在旧石器时代,德州已有精美的黑陶器物;历史上有“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大禹, “禹疏九河,其五在德 ”,禹疏九河的九条河有五条在德州境内,德州城南的禹城县也因此而得名。在聊城地青州龙兴寺北魏贴金彩绘佛立像区出土的仰韶文化前期的双唇口小口瓶、双唇口细颈壶、 弇口浅腹红锛顶残片,仰韶文化晚期的有肩石铲等器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高唐固河汉墓群中出土的绿釉陶楼, 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聊城光岳楼中遗存的清康熙帝、乾隆帝的诗刻及清代状元傅以渐的手迹,山陕会馆中尚存的12幅古代镌刻楹联等等,均为稀世之宝;全市尚存塔、楼、庙、寺、碑、亭、墓等名胜古迹500余处,建于宋代的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