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长三角16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按 ]2005 年,作为中国经济领头雁的长三角地区近十年来首次出现整体增速回调:工业生产与效益陷入“瓶颈”、固定资产投资放慢、吸收外资增势减弱,但这并不能代表长三角已陷入经济发展后继乏力的“困局”。在经济增速总体回落的背景下,我们发现长三角的发展仍跑在中国最前沿,且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结构在向更合理的方向调整,曾经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迎来了转变的契机,长三角经济在经历“快速发展”后正步入“率先转轨”的新阶段。本文根据2005 年长三角16 市的统计数据,结合我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我市与其它城市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一、国民经济发展适度回调,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2005 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要素紧缺等因素的影响下,长三角16 市国民经济出现适度回调,但总体上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总量来看,2005 年长三角16 市共实现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33858.94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18.5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51 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仍占据龙头地位,GDP 在长三角的比重为27%,浙江7 市和江苏8 市分别占比29.9%和 43.1%。 从增速来看,2005 年,长三角16 市 GDP 平均增幅为14.1%,比上年同期回落1.5 个百分点,但仍高出全国平均增幅4.2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16 市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由2004年的4.6: 55.9: 39.5 调整为4.1: 55.3: 40.6, 三次产业比重“两降一升”证实了长三角16 市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和大力发展服务业上取得了一定成效,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2005 年,我市实现GDP2446.4 亿元,在16 市中仍位居第五,但与第四位 (杭州)的差距由2004 年的357 亿元扩大到473 亿元,GDP 增幅为12.5%,在长三角地区的排名由上年同期的第七位下降到第十四位(与杭州并列),仅高过上海( 11.1%), 造成我市GDP 增幅排名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发展较缓,2005 年我市二产增加值仅增长11.8%,位居长三角第十五位。从结构看,我市经济对工业的依赖程度较高,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三产比重分别比上海和杭州低10.8 和 4.3 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企业效益下滑趋势有所减缓 2005 年, 长三角16 市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708.4 亿元;其中,上海和苏州已突破或接近万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5806.8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