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及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世纪年代末、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医学课程设置世纪后,生物学理论、显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奠定了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以生物学为带头学科的生物医学模式形式并逐渐在医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直接影响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医学教育随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①公共基础课,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和品德教育;②普通基础课,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医学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