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外科手术治疗新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痔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手段的研究不断深入,痔病的外科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各种微创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对混合痔外科治疗的微创新技术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痔;手术治疗;微创 1975 年Thomson 提出肛垫下移说,认为痔是肛门直肠下端的扩张静脉平滑肌以及胶原纤维和弱性组织纤维组成的肛垫,是人体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只有当其合并脱出(下移)、出血、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时才称为病,即痔病或症状性痔,这一理论被公认为是痔研究方向的突破性进展,目前该学说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痔治疗目的重在减轻、消除症状,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体的大小更有意义[1]。尽管痔保守治疗适用于大部分患者人群,但是仍有部分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普及与患者对术后肛门外观的要求提高,痔的各种微创治疗方法和术式应运而生。本文就痔的外科治疗新技术及新器械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1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由Longo 于1998 年首先报道,这种技术是使用特制的吻合器在齿状线以上2cm 处将直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组织环形切除,再将直肠黏膜吻合,使脱垂的肛垫向上牵引悬吊,消除痔核脱垂的症状,同时切断直肠上动静脉的终末支,减少了痔核的供血量从而使痔核萎缩,因此解除了内痔的出血症状。此术式的主要特点是肛垫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且没有外部手术伤口,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出血的对非手术方法无效的Ⅱ度痔疮以及Ⅲ或Ⅳ度痔疮的治疗。周录平[2]研究报道称痔的PPH 术治疗与传统外剥内扎术疗效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并且PPH 手术的操作时间、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手术,同时手术不良反应也少于传统外剥内扎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鹏军等[3]临床研究显示,PPH 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外剥内扎手术,且在术后疼痛、尿潴留、便中带血、肛门坠胀、术后切口渗血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外剥内扎手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晓峰[4]、洪益平[5]、吴文宗等[6]也有类似的报道。因此该术式近期疗效值得肯定,而远期疗效众说纷纭,Lomanto 等[7]认为在远期疗效上PPH 与传统痔手术相比更安全、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Pasha 等[8]报道,随访超过6 个月的患者,PPH 具有更高的复发率。总之,PPH 的远期疗效尚需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