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四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护理1学习重点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难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身体状况、主要护理诊断、出血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身体状况、主要护理诊断、出血的观察。本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要点。本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要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比较急性型与慢性型临床特点,加深理解与记忆。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于血小板受到免疫性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制,出现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粘膜出血。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概念第四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护理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病毒感染产生抗病毒抗体或免疫复合物②血小板与抗体结合使其形状发生改变③抗体结合的血小板更易被肝、脾内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④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及促进与抗体结合的血小板的破坏4【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详细询问病人起病前1-2周有无呼吸道感染史;有无应用对血小板有影响的药物;女性病人的月经情况等。5(二)身体状况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起病隐匿,出血较轻且局限,但易反复。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瘀点、紫癜、瘀斑及外伤后出血不止等,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女病人以月经过多较常见,长期月经过多可出现失血性贫血。病情恶化可出现广泛严重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67(三)心理-社会状况因反复广泛出血或出血不止,病人常出现紧张、恐惧心理;随着病情迁延,病人常出现烦躁、易怒、悲观、抑郁等心理。8(四)辅助检查①血小板计数减少,平均体积偏大,功能正常。②骨髓象: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加,但有血小板生成的巨核细胞显著减少、发育成熟障碍。9(五)治疗要点治疗原则为:控制出血,减少血小板破坏及提高血小板数量.首选药物为糖皮质激素。一般口服泼尼松,病情严重者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脾脏切除术;不能脾切除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急重症可予血小板输注或静注大剂量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10【常见护理诊断/问题】与血小板减少有关有受伤的危险:出血颅内出血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关有感染的危险与血小板过低,随时有出血的危险有关恐惧11潜在并发症【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血小板>50×109/L时,可适当活动,避免外伤;血小板<50×109/L时,减少活动,增加卧床休息时间;血小板<20×109/L时,要绝对卧床休息,以避免内脏出血。选用清淡、少刺激、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普食。12(二)病情观察1.观察出血部位、范围和出血量,及时发现新的出血病灶或内脏出血征象。2.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一旦发现血小板计数<10×109/L,有广泛严重的出血,应警惕颅内出血征象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救治。13(三)用药护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身体外形的变化、胃肠道反应或出血、诱发和加重感染、高血压等,嘱餐后服药、自我监测粪便颜色及血压等;长春新碱可致骨髓抑制、末梢神经炎;环磷酰胺可致出血性膀胱炎,用药时应注意观察;静注免疫抑制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时,易出现恶心、头痛、出汗、肌痉挛、寒战、发热等,可减慢滴速,保护局部血管,预防和及时处理静脉炎。14(四)心理护理安慰病人静心休养、稳定情绪。加强与病人和亲属的有效沟通。告知病人因药物的副作用所带来的身体不适,会随着停药而渐消失,从而消除病人疑虑,缓解其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151.疾病知识指导向病人介绍本病的有关知识,指导病人避免人为损伤而诱发或加重出血;教会病人和家属识别出血征象3.生活指导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缓解期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强调:充足的睡眠、稳定的情绪和保持大小便通畅,是预防颅内出血的有效措施。(五)健康指导2.用药指导鼓励病人坚持服药,用药期间注意复查血压、尿糖、血象等。嘱病人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