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分类方法和治疗思路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将慢性疼痛划分为以下7大类:①慢性原发性疼痛;②慢性癌痛;③慢性术后痛和创伤后疼痛;④神经病理性疼痛;⑤慢性头部和颌面部疼痛;⑥慢性内脏疼痛;⑦慢性骨骼肌疼痛。其中①属于病因不明,②③④属于病因明确,⑤⑥属于按部位分类,⑦属于按系统分类[最新国际疾病分类中疼痛的分类国际疾病分类法缺乏对疼痛机制的阐释,临床管理的实用性欠佳。一些学者根据临床实践和疼痛基础研究,基于病理生理学基础将疼痛重新分类,并总结临床疼痛的治疗原则。基于病理生理学进行疼痛分类方法涵盖了绝大部分临床常见的急慢性疼痛。分为以下6大类:①炎性疼痛;②神经病理性疼痛;③癌性疼痛;④痉挛性疼痛;⑤心因性疼痛;⑥其他疼痛。新的疼痛的分类法炎性疼痛病因包括感染和损伤,感染又常由于细菌、病毒、结核或其它微生物产生,损伤常由于退变、创伤、手术等产生,具有共同的组织病理:炎症。炎症又可分为组织源性、免疫源性和神经源性炎症。绝大部分头颈肩腰腿关节疼痛、肌筋膜痛属于炎性痛范畴,患者人群最多,涵盖范围最广。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包括神经卡压、神经缺血缺氧、切断及细菌、病毒侵犯。具有共同的组织病理及神经生理改变:神经变性、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及传导异常等。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手术或创伤后神经卡压、HIV感染神经病变、放化疗神经病变、酒精中毒、脑卒中后中枢痛和交感神经病变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是一系列不同病理生理改变所引起的综合征,包括早期炎性疼痛,随着病程进展出现感觉神经与交感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内脏痛、骨损伤、细胞死亡、骨破坏和骨痛,并同时导致疼痛情绪改变引起焦虑、恐惧、认知障碍等。癌性疼痛痉挛性疼痛又称缺血性疼痛,其组织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血管、骨骼肌或内脏平滑肌等结构性(或功能性)变化,导致血管狭窄、组织缺血、水肿、功能障碍等,如大部分内脏痛、雷诺病、痛经、手术后平滑肌痉挛、腘绳肌痉挛等。痉挛性疼痛2016年更新的疼痛定义为:疼痛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痛苦体验。心因性疼痛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不仅整合了疼痛感觉的产生,同时伴有疼痛情绪的变化与体验。此类疼痛特点:不能用解剖学病变加以解释,单纯使用镇痛药物无效,疼痛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在时间及程度上保持一致,伴随抑郁和焦虑情绪状态。包括特发(原发)性疼痛、反射性疼痛(牵涉痛)等,这一类疾病发病病因不明确,病理生理改变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尚未探明。其他(1)针对病因:针对病理生理变化,确定用药原则和治疗方案。如炎性疼痛一线药物使用抗感染(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甾体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其他免疫调节药物(抗类风湿、TNF-α抑制剂)等,在此基础上联合神经阻滞、臭氧治疗以及经皮透药等。临床疼痛治疗原则神经病理性疼痛则使用药物减少和控制以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为特点的中枢敏化,或通过外源性神经调控技术(脉冲射频、脊髓刺激等)抑制疼痛的异常信号传导等。临床疼痛治疗原则药物包括:离子通道阻断药(钙通道调节剂、抗抑郁药、钠通道阻断剂等)癌性疼痛根据其不同原因和不同阶段病理生理特征,使用抗炎镇痛、规范化阿片镇痛药物、离子通道阻断药、调节骨代谢和情绪变化药物以及神经毁损或鞘内药物输注技术应用等,该类疼痛最大特点是阿片类药物使用不受限制。临床疼痛治疗原则痉挛性疼痛则一线应用抗痉挛药、非甾体抗炎药、扩血管药以及实施交感神经阻滞等;心因性疼痛主要应用心理和行为矫正(支持性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等)、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等;其他类疼痛则应根据每种疾病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临床疼痛治疗原则(2)解除症状如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突出物处理由过去的完全摘除到现在的靶点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微创治疗由原来的神经毁损到现在的神经修复和神经调节。(3)恢复功能:在解除症状基础上尽可能恢复生理功能。临床疼痛治疗原则(4)动态评估:通过动态评估,实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5)延缓发展:通过实时治疗方案调整和预防教育达到延缓组织损伤或退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