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治目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定义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围手术期低体温的不良结局123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治4501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定义体温,是构成生命的五大特征之一。保持体温恒定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体温异常可引起代谢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正常人的核心体温为36.5—37.5°C,体表温度为33°C左右,核心体温是指机体深部重要的脏器的温度,与体表温度相对应,二者之间温度梯度约为2—4°C。围手术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核心体温低于36°C的现象称为围手术期低体温,又称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应与以医疗为目的的控制性低体温相区别。目前,临床并非常规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体温监测,对患者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多限于被动保温,主动保温措施尚未普及。02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1;Series1;80;80%2;Series1;20;20%患者自身因素.1;Series1;50;46%2;Series1;59;54%手术因素.1;Series1;30;30%2;Series1;70;70%麻醉因素(包括药物因素).1;Series1;70;70%2;Series1;30;30%P环境因素.围手术期任何影响体温调节系统的因素均可导致低体温,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可直接导致低体温的发生,比如麻醉;有些则通过增加低体温风险,延长低体温时间或加重低体温程度而起作用。第一时相第二时相全身麻醉后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低体温,通常核心体温下降1—3°C,目前认为其主要机制分为3个时相。即全麻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抑制中枢体温调节反射,核心热量被带至外周,导致外周体温略增,降低了核心体温与体表温度的差值,产生热量再分布。体温缓慢线性下降,可维持2—3h,这与机体通过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等方式向周围环境丢失大量热量超过机体产热有关。第三时相核心体温达到动态平衡,此时低温激发了内源性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进一步散失,使散热和产热趋于平衡而达到平台期。时相:即周期全麻联合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同样可影响体温调节系统,使患者特别是下肢部位的外周血管扩张,同时不能引起患者正常的寒冷感觉,且降低了机体血管收缩和寒战的阈值。可导致热量再分布程度加大,而机体热量分布的改变在导致患者低体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于产热失衡,患者术后体温恢复通常需要2—5h甚至更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麻醉危险因素麻醉方式麻醉时间麻醉药物术中补液全麻较椎管内或区域麻醉低体温发生率高;联合麻醉,如全麻合并椎管内或区域麻醉较单纯全麻低体温发生率高麻醉时间超过2h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增高静脉输注1000ml室温晶体液或1个单位0.5°C库存血,可使体温下降0.25—0.5°C;输入未加温液体超过1000ml低体温发生风险增高。吸入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及麻醉性镇痛药均可显著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低体温发生03围手术期低体温的不良结局围手术期低体温的不良结局手术切口感染心血管不良事件凝血功能下降麻醉苏醒时间延长体温下降2°C时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低体温可抑制窦房结功能,引起心律失常,并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做功和耗氧,引起心肌缺血低体温可延缓麻醉药物代谢,导致患者麻醉苏醒速度减慢,苏醒时间延长低体温可减弱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酶活性;通过调节测定温度后的血栓弹力图监测提示,低体温导致血栓形成过程受阻,血液凝集强度减弱住院时间延长低体温导致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延长,进入重症监护室几率增加,术后恢复缓慢,住院时间延长。04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治术前评估术前体温保护原则术前预保温术前医务人员应在术前评估记录患者实时体温,对于全麻患者的术前评估建议采用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概率评分表(该评分表是基于我国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建立的患者低体温预测模型)(1)患者术前体温<36°C应尽快实施主动加温(除非病情紧急需立刻进行手术);(2)即使患者术前体温≥36°C,也应于麻醉诱导前实施至少20min主动体温保护措施;(3)维持环境温度(包括手术室或患者等候区)不低于23°C。(4)保持患者良好的热舒适感主诉,麻醉前核心体温不低于36°C。(5)积极采取体温保护措施并贯穿整个围手术期。是指在麻醉前采用主动保温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