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大国文化战略博弈的特点 胡惠林 2007-9-27 14:07:47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冷战有一个从欧洲向亚洲延伸、进而影响到世界文化版图变化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的背后,是美苏战略利益在世界争霸的进一步演绎,因此,冷战时期的大国文化战略博弈,是冷战得以在长达半个世纪影响世界形势的主要动力。它不仅一般地反映了博弈双方根据各自不同的国家战略利益不断深化和调整冷战战略所呈现出来的此消彼长的文化力量运动的战略态势,而且还形成了为过去大国争霸史上未曾有过的新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改变了文化在整个世界力量对比和世界秩序与格局建构中的作用和地位。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来看,今天的国际文化安全正是这些特点在后冷战时代的一种发展,国际社会关于“摈弃冷战思维”的呼吁,恰恰反映和说明了在冷战时期形成的一些特点不仅没有被放弃和消失,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强化和创新,被赋予了全球化特征。 (一)文化被纳入国家安全体制(以美国为例) 在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的、1947 年 3 月 12 日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讲话之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对议员们说:“我们面临的局势是史无前例的。自罗马和迦太基时代以来,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权力两极分化,而且这两个大国还存在着不可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1947 年 8 月,马歇尔计划的设计者、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处主任乔治凯南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X”的文章,题目是《苏联行为的根源》。在这篇文章中,凯南分析了苏联战略的本质,提出了早期冷战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主题,那就是针对苏联用意识形态来占领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企图,美国必须建立一支包括“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和政治战的技巧”在内的永久性力量,坚定地对苏联“进行遏制”。这就是著名的冷战时期美国对苏实行的“遏制战略”。1947 年 12 月 19 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颁布了 NSC-4(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编号,NSC 为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 rity Cou ncil 英文缩写)指令,这一指令使凯南的遏制政策理论从法律上得到认可,从而使“遏制战略”作为冷战后美国第一个对苏总体战略被纳入到国家安全体制。后来,由于1948 年6 月发布了NSC-10/2 指令,这些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拟定的文件“采纳了(美国)‘国家安全需要’这样一个泛泛的概念,其中包括要按照美国自己的模式来塑造世界”。1947 年3 月12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系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