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遗传学”是 20 世纪兴起的、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是生物科学类、生物技术类等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对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遗传疾病防治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遗传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理论科学,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表达与调控、遗传物质的进化等,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和性连锁、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基因突变、细胞质遗传、遗传与发育、数量遗传、群体遗传与进化。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和分析方法。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本质,主要包括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等,以及分子遗传学基础,掌握遗传学基本原理,能够联系育种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及师范类教学。通过对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相关分支科学,密切关注遗传学的最新研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相关思政元素: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爱国主义精神生物进化论先驱宋应星的启示案例(材料)简介宋应星,(1587—约 1666 年),字长庚,汉族,江西奉新人,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2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在《天工开物》中谈及“物种发展变异”和“动物杂交培育良种"等遗传变异理论比西方科学家早了几百年,从这种意义上讲,宋应星是当之无愧的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对于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传递研究,古人从很早就有了认识,战国时代《吕氏春秋•用民篇》说:“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说明对生物性状遗传的稳定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东汉的王充(27—约 97 年)说:“龟生龟,龙生龙。形、色、大小不异于前也,见之父,察其子孙,何谓不可知?”王充认为“子性类父”,“物生自类本种”也是一种遗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