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读《礼物的流动》有感 读《礼物的流动》有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常闻:“书读多了就读傻了”这句话说。这句是说人的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但是却不懂的人情世故。知识分子尤其是这样,尤其是具有传统知识分子气质的读书人。他们追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尤其那些高洁的知识分子,备受推崇。如陶渊明、竹林七贤、李白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著名知识分子,但是又推崇曾国藩等这样积极入世且位极人臣的知识分子。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后世之人一方面为了名利在“樊笼”挣扎,所以艳羡陶渊明等人的“自然”,正因为有羁绊所以强烈的想挣脱,也强烈的向往陶渊明等人的生活。假若真的脱身“樊笼”他们反而不适应,所以他们决心在其位谋其政,拥抱曾国藩。所以该挣脱的还是挣脱了,做一个自由散淡客,挣不脱的也剩下无尽的叹息。我们往往会看到知识分子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纠结撕裂的状态。敢于做陶渊明这样真名士的少,因为被社会所不理解和不认可,需要付出惨痛代价,至少是心里的巨大压力,大多数人无法割裂自己与亲人朋友的关系,还想获得社会认可,所以大多数人最后还是倾向于曾国藩这样内圣外王的“三不朽”人物做法。 阎云翔教授在下岬村调查时就因为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的东西造成一些小误会,房东就说:就是因为读书读多了,而对人情了解的少了”。 《礼物的流动》这本书就是展现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息息相关的“人情关系”的社会交往准则是怎么运行,发生的行为逻辑是什 - 2 - 么,礼物是怎么样充当人情交往的纽带的,所以它的副标题是:一个中国村庄里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 礼物的分类 作者对于自己的田野点的深入了解,以及查阅了大量人类学著作中对于礼物的阐释,把存在于下岬村村民之中的几十种涉及礼物的行为归纳为三个主要的方面: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的馈赠;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工具性礼物。 仪式性的礼物包括了婚、丧、嫁、娶、生育、寿和盖房等常规性仪式性的礼物的馈赠,此外文中也提到了起源于上世纪70 年代,成型于80 年代的新社会现象流产与绝育这样的补偿性仪式的表达。彩礼钱通常认为是男方给女方的一种财产补偿,而作者认为也是新婚夫妇的财产性继承,因为彩礼往往也会交还给女儿,女儿也会把它用作新的家庭经济的基础。 非仪式性的礼物包括了亲戚的互访(俗称“走亲戚”);拜新年和挂钱;孝敬礼和压岁钱;探望病人;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