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摘 要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 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 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关键词 :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引言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 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 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著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 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2. 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2.1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 的概念, 弗洛伊德在 1895 年就已提出, 但直到 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 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 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 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 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礼仪,与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