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性病毒感染,指由CMV感染的母亲所生的子女于出生2周内证实有CMV感染,是宫内感染所致,发病率占活产婴儿的0.18~6.2%。在不发达国家新生儿CMV感染的发生率为1.2%(0.9~1.3%),在中等度发达国家发病率为0.39%(0.3~0.5%)。巨细胞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只有10%是有症状性感染,如小头畸形、脑水肿、颅内或腹腔内钙化等,死亡率30~40%。其余90%出生时虽无临床症状,但10%~15%将会产生后遗症,包括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等。病原学人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为DNA病毒,有两层衣壳,病毒直径150~200nm,是疱疹病毒中最大的病毒。此病毒在-40C可保存数日,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20%乙醚处理2小时,560C半小时、紫外线下5分钟可杀灭病毒。疾病分类本病感染根据发生的时间不同分为以下几种:一.先天性感染:指由CMV感染的母亲所生的子女在出生14天内(含14天)证实有CMV感染,是宫内感染所致。二.围生期感染:指由CMV感染的母亲所生的子女在出生14天内没有CMV感染,而于生后3~12周内证实有CMV感染,是婴儿在出生过程中或通过吮吸母乳、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三.生后感染或获得性感染:指婴儿在生后12周后发现CMV感染。传播途径在子宫内母亲感染后首先感染胎盘,大量的白血球积聚在绒毛间腔,继而病毒通过胎盘屏障到胎儿体内。另一种途径是感染的白血球通过脐血管进入胎儿循环造成血源性病毒传播。病毒主要位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白细胞等细胞质内,中性粒细胞可将病毒携带到子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感染固定绒毛的血管内皮细胞滋养层,导致胎盘感染和绒毛退行性变,这可能是导致子代生长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隐性感染孕妇在妊娠后期,可从泌尿道或宫颈排出CMV,分娩时婴儿接触产道分泌物或者血液可被感染;由于产妇唾液、乳汁等分泌物中存在CMV,所以生后感染主要是通过与母亲密切接触和通过母乳传播病毒给新生儿。孕母感染育龄妇女CMV血清学阳性率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在发达国家育龄妇女CMV的群体阳性率为55%,而不发达国家为85%。有研究统计我国育龄妇女感染率为90%以上,孕妇CMV感染率达79%~97%,活动性感染率为11.23%。孕母感染后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常常对此不知情,但这些感染的孕妇作为传染源可以长期排毒,在其血液、泪液、唾液、尿液、羊水、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检测到CMV。孕母感染可为原发、继发或不同CMV病毒株的再次感染。妊娠本身可能增加妇女对CMV的易感性或导致潜伏感染的激活。孕期母体活动性感染(包括原发感染、外源性再次感染或内源性潜伏感染的重新激活)均可导致胎儿、新生儿先天性感染。母亲感染艾滋病、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都是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1.孕妇原发感染或再发感染:原发感染指初次感染;再发感染,指内源性潜伏病毒激活,或再次感染外源性不同病毒株,或更大量的同种病毒株。原发感染比再发感染更容易传播CMV给胎儿。孕妇原发感染母婴传播率是30-40%,而复发感染的传播率是1.4-6%。妊娠时1~4%发生原发感染,母婴传播的危险性30~40%;再发感染率10-30%,病毒传播的危险性是1-3%。原发感染尿中排毒率比再发感染大10倍,婴儿出现症状和远期后遗症的比例高于再发感染,原发感染还增加流产、死胎的危险。复发感染孕妇所生新生儿0.2%~1.5%发生后遗症,但严重后遗症较少。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30-50%由孕妇再发感染引起。再发感染的母亲对CMV有一定免疫力,胎儿感染时毒力降低,但不能完全避免感染。2.孕妇病毒负荷量:孕妇血中CMVDNA含量标志着其病毒传染性的强弱。国内一项研究中孕妇HCMVDNA拷贝数<105copies/mL,没有宫内感染发生,DNA拷贝数在105、106、107、108copies/mL时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8.75%、28.57%、33.33%和60%。当血中CMVDNA量达到2.62×105copies/mL以上时,应考虑有宫内感染的可能。3.孕期感染时间:孕妇感染可以发生在怀孕的任何时期,如果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可使胎儿组织器官发育障碍而引起先天畸形、流产、死胎;如果孕中期以后感染,胎儿组织器官分化已完成,受感染的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