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采用了动手做一做、观察、比较、归纳和直观演示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故事。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 一块。猴2 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 两块。猴3 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 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讨论:哪只猴子分得的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引导: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2.组织讨论。 (1)既然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关系,14=28=312,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通过观察演示得出:34=68=912。 (3)我们班有40 名同学,分成了四组,每组10 人。那么第一、二组学生的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分数表示,然后得出:12=24=20__。 3.引入新课:黑板上三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 分数的大小不变。 它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个变化规律。 ( 二)、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1.出示思考题。 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1)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思考题,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再翻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