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际 教 育 新 理 念 之 三:学科基本结构理 论 3.1背景与内容 学科基本结构理 论产生的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量急剧增长,知识物化的周期大大缩短,成为新的时代特征。科技的发展,社会变革的加剧,要求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生活的社会变化速度之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培养年轻一代。” 对于美国人来说,1957 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朝野上下一片震惊。美国统治集团开始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在培养人才、发展尖端技术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苏联。他们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教育,认为是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了美国在竞争中的失利。一位议员甚至惊呼:“俄国人的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威胁可能比他们的氢弹还要厉害!” 此后,美国的教育受到空前的关注,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以及美国进步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抨击。美国人认为,正是这种“轻松”的教育破坏了美国的科学发展,指责这种教育太注重教学方法,而忽视了教育内容,太注重对儿童的个性照顾,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教学。他们指责说,是美国低质量的普通教育拖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后腿,影响了科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导致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改革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的现状应付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成为美国人的必然选择。为此,美国于 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的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加教育经费,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训练人才以对付“人造卫星的挑战”。由此,拉开了美国战后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序幕。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1959 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的伍兹霍尔召开了中学教育课程改革会议。35 位科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参加了此次会议,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学科,特别是科学学科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罗姆·S·布鲁纳作为会议的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在报告中,布鲁纳旗帜鲜明地指出杜威的经验主义已经不适用了,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理论,认为应该用学科基本结构理论来指导美国的教育改革。 1960 年,《教育过程》一书出版,更加系统地阐明了学科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布鲁纳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