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测量技术 沈阳龙昌管道检测中心 马负 1 前言 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系统一旦投用,就要定期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确认阴极保护系统的效果,以判断其是否能够充分控制腐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直接确定管道是否处于腐蚀状态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且有些技术在工业化的现场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依赖一些间接的、技术上可行的方法来评估阴极保护系统的有效性。目前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测量管道的电位、电流、电阻等相关参数,与选定的判据进行比较以达到评价阴极保护系统有效性的目的。 阴极保护测量技术内涵十分丰富。因为腐蚀是电化学过程,所以是电化学和电学测量技术的结合。为达到测量的规范和统一,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国家制定了相关标准。即GB/T 21246—2007 《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参数测量方法》、GB/T 21447—2008《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 21448—2008《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这里我们主要结合国家标准对阴极保护测量技术进行讨论。 2 判据 阴极保护理论研究表明,被保护体达到完全阴极保护的真正判据是被保护体上的各阴极均被极化到被保护体上最活性阳极的开路电位。在这一电位点处腐蚀电流已经停止了,再施加更多的保护电流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经济的。在这一点上对真正判据的理解是很容易的,但是应用这个判据去解决实际腐蚀问题却是不可能的,因为被保护体上最活性阳极的开路电位是不可能准确计算的也不可能在现场测量获得。因此,必须有替代的判据。一个替代的阴极保护判据,其目的是提供一个基准点,对某个指定物体施加阴极保护的水平可相对于此基准进行比较。一个好的判据有某些期望特征,包括较广泛的结构体适用性、环境的实用性、便于应用、可靠的科学基础、将腐蚀减轻到可接受水平的极大可能性以及过度保护带来的危害性。 目前我们采用的判据为国家标准GB/T 21448—2008《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 2 护技术规范》中的4.3 阴极保护准则。具体内容为: 一般情况: 1、管道阴极保护电位(即管/地界面极化电位,下同)应为-850mV(CSE)或更负。 2、阴极保护状态下管道的极限保护电位不能比-1200mV(CSE)更负。 3、对高强度钢(最小屈服强度大于550MPa)和耐蚀合金钢,如马氏体不锈钢,双向不锈钢等极限保护电位则要根据实际析氢电位来确定。其保护电位应比-850mV(CSE)稍正,但在-650mV(CSE)至-750mV的电位范围内,管道处于高pH值SCC的敏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