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让全人类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也让世界经济加速步入痛苦的调整期。封城、停工、居家等防疫措施,导致全球一度陷入“大封锁”状态,经济停滞、政治失稳、社会撕裂、地区分隔等问题也相伴而生。 疫情冲击之下,世界格局、国际贸易和全球治理悄然出现哪些新趋势?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治理效能和舆论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交锋呈现哪些新变化?如何理性认识诸多趋势性变化之下世界发展的新风险与新机遇? ·疫情冲击之下,世界经济增长预期面临持续下调 当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 TO)、世界银行(W B)等多个国际组织纷纷下调 2020 年经济发展预期。 ·公共卫生和经济风险叠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脆弱性加剧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受到医疗条件有限、抗疫能力不足、债务状况恶化、资本加速外流等消极因素叠加影响,加剧其财政外资和社会民生等多重领域的风险程度和不确定性。 ·全球治理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全球治理赤字加重 全球抗疫共识与抗疫合作未在疫情发生初期及时建立,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遭遇严峻挑战。中国抗疫模式的成功被美国视为挑战,发动舆论层面对华攻击,不断消解国际合作抗疫可能性。 各国加紧政策调整以应对疫情冲击 启用扩张性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应对经济下行风险 各国普遍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的效应正在递减,财政政策出台困难度增加,政策空间显著收窄,相关政策工具的现实影响和潜在风险仍具有较大争议。 ·应对全球价值链风险,加紧调整地区及全球贸易布局 以跨国分工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遭受重创,各国开始注意到深入全球化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加速推进实体工业重回本土的步伐,加快调整区域贸易布局和地区经贸秩序。 美国鼓噪“追责”“赔偿”舆论,不断推出对华打压干涉政策 美国多位国会议员通过提起立法案或决议案等,对中国频繁发起“追责”“索赔”滥诉。作为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延续,疫情期间美国国内贸易鹰派对中国的制裁尝试仍未停止。 潜在风险与挑战 ·全球产业链可能面临断裂后重构,全球化内涵与形式将不断丰富 区域化合作和国内化生产趋势可能因各国促进制造业回归的政策而有所加强,即出现“地区转移”和“国内替代”。全球产业链或将面临断裂后的重构,全球化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