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 国家文物局 清西陵 1.遗产的辨认 a.国 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b.省、市、县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 c.遗产名称 清西陵 d.地图上的准确位置 东经115°13’—115°25’,北纬 39°20’—39°25’之间。 e.地 图 e—1 清西陵在中国的位置图 e—2 清西陵在河北省的位置图 e—3 清西陵保护范围图 f.遗产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面积 清西陵重点保护范围面积 184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即缓冲区)面积 4758公顷。 2、列入的理由 a.意义 清西陵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3座纪园寝、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行宫)是中国陵寝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上辉煌壮丽的一页。清西陵始建于 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 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后纪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其规模与原貌仍存。亲王、公主、阿哥园寝大部保存相当完好,行宫、永福寺虽历经沧桑,但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从而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 18世纪 30年代至 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b.比较分析 中国的古建筑在中国这一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影响下,经历了几千年的自然演变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创造了无数优秀作品,并且对邻近国家的建筑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清西陵的古建筑群的形成正处于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最鼎盛时期,集中体现了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最高水准。特别是其大木结构、斗拱、石雕、木雕、完善的排水系统等,实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精美杰作。 清西陵 4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