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为下属当好导师(2) 胡炜 上次谈到了导师应该承担职责。但开始导师制之前,还要过信任关,本次和大家探讨一下怎么和被指导人建立良好的导师关系。 导师怎么与被指导人建立关系? 虽然能够跟随一位很有魅力和能力的导师,对于学员来说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看看现在网络上都在讨论什么?没错,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信任危机的时代,人和人、人和组织、人和社会、组织之间都已经不能像过去那么容易赢得互信。 试想一下,如果你跟随了一位很“牛”的导师,但是因为某方面原因,他很难接受你的做事风格,而你也无法敞开心扉去接纳他的观点,那么你们这场“指导与学习”会是怎么样一个场面?导师认为对你非常有用的指导方案你完全不会去接受,甚至按照 你自 己 方式 一意孤 行 ,而这种 一意 孤 行 却 得不到任何 一方的资 源 支 持 (可 能导师就 是你的上级 )。那么你的“行 动 学习”将 面临 着 失 败 的风险 。 反 过来看,如果你是导师,一开始抱 着 良好的期 望 ,一心想要把这位学员培 养 成 骨 干 力量 。但是却 因为这种 互相 的信任不够,而始终无法把 自 己 期 望 的目 标 给 落 实 和推 进下去。甚至有两 人关系恶 化 的危险 。你可 能会质 疑 这种 导师关系是不是一种 有效 的培 养 方法? 在指导之初 ,能够形 成 良好的导师和学员关系,形 成 相 互信任,是导师培 养 指导方式 成 功 的关键 。导师如果能够得到充 分 信任,才 有可 能在随后 的培 养 过程 中 深 入去诊 断 学员的深 层 次的问 题 ,并 给 出 最有针对性的建议。否则,很多行动都只能流于表面。那么如何能够较快地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呢? 斯蒂芬·柯维认为获得他人在某方面对自己的信任,有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诚实:你是否言行一致? 动机:你的意图和方案? 能力:你能否解决问题? 成就:你之前的经验和资历? 从这四个方面,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是建立在对个人“品牌”、“口碑”之上,是长期经营的结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导师关系中,建立互信的第一步是导师与学员的第一次互动沟通。两个人之间从不了解到了解,都要从这第一次的沟通开始。那么我们有哪些原则可以去遵循,以确保导师与学员的沟通既高效,又能够为之后的互信奠定良好的基础呢? 所幸,前人通过长期积累为我们总结出了沟通的6 项行动原则(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