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米芾作品中“侧” 的写法 作者: 郭名高 侧,“永” 字八法之一,指点的写法。《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 就书写而言,陈思又曰:“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 古人所言“侧” 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图(1): 但“侧” 的写法又不仅如此。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现就米芾作品中常见的“侧” 法作以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2 露珠点 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与楷法略有不同。如图(2): 3 引天应地点 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如图(3 ): 4 杏仁点 蒋和《书法正宗》称其为“向上点”。其运笔方法为: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如图(4 ): 5 平点 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如图(5 ): 6 右趯点 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如图(6 ): 7 坠石点 此点多逆锋入笔,行笔或左下或右上,围转下顿,回锋收笔,如高山坠石,势劲而深陷红壤,破石穿木。如图(7 ): 8 弯月点 逆锋起笔,按笔左下围转,提笔回锋收之。如图(8 ): 除此之外,米芾行书作品中又有许多“侧法”的异势现象,如“带下点”、“两向点”等,皆由以上侧法化出,在此不再一一尽述。注:参考米芾作品有《苕溪诗》、《蜀素帖》、《芾非才当剧帖》、《研山铭》、《致葛君德忱 尺牍》、《箧中帖》、《李太师帖》、《与知府帖》、《适意帖》、《拜中岳帖》、《向乱帖》、《闻张都大宣》、《致知府大夫丈帖》、《清和帖》、《多景楼诗帖》、《元日帖》、《德行帖》、《伯充帖》、《砂步诗帖》。 浅析米芾作品中“勒”的写法 勒法,即横画的写法。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画之祖,勒法也。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复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样,故曰:勒常患平。智永,虞世南上而 钟王,多用篆法为画...